成语先忧后乐的典故是什么?

“先忧后乐”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,它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。当时,有一位名叫陈思王的人,他是南朝梁武帝的一位大臣。陈思王是个非常聪明有才华的人,但他对自己的前途十分担忧,时常忧虑不安。

有一天,梁武帝在听闻陈思王忧心忡忡的时候,便派人前去问他:“王爷,你为什么总是这么担忧呢?”

陈思王回答道:“陛下,我虽有才华,但却不知自己的前途如何,因此时常感到不安。”

梁武帝听了这话,便安慰他:“不必为此忧虑,你的前途很光明。只要你肯努力,一定会有所成就。”

陈思王听了梁武帝的话,心中稍微有些舒畅,但他还是觉得不太踏实,于是又问梁武帝:“陛下,我虽然已经得到了您的安慰,但我还是觉得有些不安。我害怕将来会遭遇到什么不幸的事情。”

梁武帝听了这话,便告诉他一个故事:“有一次,一只鸟儿飞过一个山洞,它看到山洞里面非常黑暗,于是它开始感到害怕。但是,当它再一次飞过这个山洞的时候,它发现那里已经变得光明了。原来,有人在洞里点上了灯,所以洞里亮了起来。”

梁武帝告诉陈思王:“你要像那只鸟一样,不要总是想着将来的不幸。你应该珍惜眼前的机会,努力做好手头的事情,这样你的未来才会更加光明。”

陈思王听了梁武帝的话,心中渐渐明朗起来。他从此开始珍惜眼前的机会,努力工作,最终成为了一位有德有才的大臣,受到了梁武帝的赏识和信任。

这个典故告诉我们,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,但我们不能总是想着将来的不幸,而应该珍惜眼前的机会,努力做好手头的事情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光明。